# 新则 · 观察 #
“
作为知识密集型的职业,法律人必须保持不断的学习。这也要求法律人必须主动、及时地对知识和信息进行阅读、梳理、总结,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吸收、更新和拓展,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。
那么,法律人如何做好知识管理?本文从夯实基础、建立框架、精确内容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,希望对你有所帮助。
”
文 | 果冻猫儿来源 | 法律思维与法律写作众所周知,法律职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职业。对于同属于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法律人,比如律师、法官、检察官等等,尽管不同职业,但存在一个相同的褒奖之词——专业。何为专业?通俗地来说,便是法律职业者掌握并能够利用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来应对、处理各种问题。这些知识和经验来自哪里?它们的载体是什么?表现形式是怎样的?是一次性使用,还是沉淀下来,可以多次重复使用?是一个人使用,还是进行标准化,可以惠及多人?是静态的储存式的,还是可以及时更新的传播的动态的流动式的?这些看似卑之无甚高论的问题,其实涉及了一个大的主题:知识管理。近几年来,法律人的知识管理是一个新兴的热门话题,知识管理是一个没有天花板和篱笆墙的概念,除了回答上述提出的一些疑问,还有很多很多的方面值得探索。本文暂不对知识管理这个词做非常深刻的解读,为了方便,只是简单地对法律人的知识管理做个界定。法律人的知识管理是对于输入的和存量的知识进行管理,即对于内外部知识的获取、总结、梳理、储存和调用进行的管理和利用。对于知识严谨性要求最高的莫过于图书了,万丈高楼平地起,万字书稿也是集腋成裘。不管是否追求出版一本书,如果能够将书稿写作的要求融汇进入知识管理,那么知识管理的水平必然是高标准的。因此,本文以成书标准做知识管理谈一谈如何坚持高标准地进行知识管理,以及其显而易见的价值和水到渠成的收获。众所周知,出一本有价值的专业书必须尽可能地占有最为广泛和丰富的文献,然后对其进行研究、梳理和提炼,了解真实的问题所在。这种文献思维,是一种对现有知识的浏览、归拢和总结。因此如果以成书的文献梳理标准来进行知识管理,则对于平时的知识就需要有相关的处理和加工,比如写综述文章,对知识进行归纳、整理等,从而将知识进行重述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。法律职业作为知识密集型工种,从业者必需的技能是学习,并保持不断的学习。法律职业者要始终关注各种知识源、信息源,比如新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发布与理解,典型案例的裁判规则,新出版的图书或发表的文章中前沿的理论、实务动态以及新趋势、新发展,等等。在碎片化阅读时代,有种 “松鼠症”,是说我们常常像小松鼠一样,看到信息就收藏,但是也止于收藏,因为很多时候收藏之后并不会看,到用的时候,也记不起曾经收藏过。这种简单的关注,是最初级的“文献思维”,如果建立了相关索引,后续使用,可即用即调,也有利于工作的开展。同时,还有更高要求的进阶级别的“文献思维”,也就是成书的文献思维,是要穷尽性地占有资料,且把时时获得的知识进行主动地甄别、梳理甚至完善,以点带线,以线带面,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。这种知识管理要求关注并主动及时对知识、信息进行、阅读梳理、总结,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吸收、知识更新和知识拓展,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,保持自己的专业水准与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同步。这个过程,可以概括成一个词——“知识内化”。无论是从书本上学习,还是“三人行必有我师”式地实践性总结学习,经过内化,化简单的堆砌为有效的知识管理。 一本专业书对内容最基本的要求是,有一定的逻辑性和体系性。逻辑性和体系性,在一本书中的表现,就是以相对完整的有关联关系的结构将一个主题阐述清楚。这点应用到知识管理中,则主要反映在对文件夹、文件、文档等的分类。在网络时代,不管是普通的office系统,还是各种为办公效率开发的软件工具,将文档、文件、文件夹等进行分类都是一个听起来似乎特别日常,没什么技术含量,但是实践中是非常有用的技术细节。科学合理的分类,涉及总的分类,以及具体知识的点线面。总的分类可以有横向和纵向两种思维。横向的分类是针对具体的主题建立文件夹,比如建立一个文件夹,叫做“知识管理”,二级则可以按照具体主题涉及的内容进行分类:公司法、房地产、建设工程……
纵向的分类,是针对具体的主题进一步的细分结构,这种结构自身需成体系,且彼此之间有一定的关联。比如就公司法,可以按照公司法的案由进行分类,也可以按照法规、案例、范本进行分类,还可以按照公司的从无到有,从有到无的逻辑分类,等等。以上的例子是随机示意,未必果真都是如此,具体到每个个人要结合平时业务关系,知识来源、积累方式,以及自己所需等,一般对具体的主题设计两层文件夹即可,横向和纵向分类主要在文件夹层面,具体的知识,则需要以文档形式装到各个文件夹中。分类层次太多会累赘,太少又无法作到有逻辑,有体系。因此,应该根据实际要找到适合自己知识管理的分类方式。另外,还有个细节需要注意就是文件的命名方式,要建立起一套自己熟稔于心的命名规则,如将关键词设为“前缀”或“后缀”,这个看似细节对于知识的积累、调取和查询,关系重大。这种分类和规则一旦形成,沿着这种路径进行知识积累、内化、拓展,并在实际中使用升级,有效管理,日久天长,逐渐会发现每个主题文件夹点进去,是子文件夹,就像一本书的章节等结构,而随着知识的一边积累,一边拓展, 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同时,管理中沉淀下来的知识特别有一本书的模样。知识的本质是内容,其有很多载体,所谓管理,可谓是在不同的载体间进行重新输入和输出。比如,对于个性化的知识、经验来说,人的大脑可以说是载体。而口述时,语言是一种载体。写作时,文档则是一种载体。出版时,书是一种载体。书是以白纸黑字的一种形式,是一种不方便修改的方式。尽管本质来说,都是内容,但是纸这种介质,还有铅字印刷,是有形的,权威的,有一种仪式感。且就质量管理来讲,图书的质量要求就最高的。图书出版本身经过更多的审核和质量控制,内容表达也更严谨。所以这种形式是要求最高、最严肃的。
先不说,一篇公众号推送的文章写的某个观点被另一篇文章所援引,在注释时写,某某著,某文章,载某某公众号,尤其如果这个公众号名字还比较网络调侃风的话,是怎么不严肃的画风。就说内容推敲上看,没有严谨的自我要求的意识,内容常常会比较随意。我因为常常审书稿,形成的严谨的看待法律文章的职业病,放眼望去,常常觉得很多知识需要再加工,值得优化和完善,从而再储存。如上述,书是终极的表现形式,而如果在其他载体,其他介质上的内容,也以成书这样的标准来要求,严谨,求真,那水准势必是高的,建立起来的知识管理势必非常的扎实。就严谨来说,文字形式是比较正式和可靠的。通过写作,将大脑中的知识输出为文字,形成文章。写作就像思维的体操,写作训练提高思维的缜密程度,促进知识的深化、系统化,同时,知识的深化、系统性又依赖写作表达出来。杨立新老师在一次讲座中曾说,写作技能,就像是女孩子穿的漂亮裙子,在人群中一眼就能看到它。因此,写作是一项法律人必备的技能,是一个要坚持锻炼并尽早掌握的技能。以书的严谨性、严肃性作为标准,在实际的知识管理中,简言之,两个层面,一是将知识用文字表达出来,即写出来;二是精确地写出来,不能像口头说的大概可能差不多,或许大约可能是。这样的要求从微观上保证了积累的内容的质量。如上,从夯实基础、建立框架、精确内容等方面结合成书的思维谈了谈日常的知识管理。常常有法官、律师朋友交流时,无奈地说,很想静下心来,写一写什么主题,写一本书。固然,静下心来写作是一种途径,但是,如果以“成书思维”把日常的知识管理做好,那么,每一步都不仅是在通往成为一本有价值的好书,还可以建立自己的知识库,随时查询、调用,做一个活字典般的存在。
11月20日(周五)下午,新则派联合泰和泰律师事务所,在武汉举行线下分享活动,探索『青年律师的执业选择与律所的人才战略』。